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效法民族先賢 發揚端午精神

專欄:社論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立夏之際,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將來到,謹祝福所有榮民榮眷端午節快樂。
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,又稱「端陽節」、「重午節」、「浴蘭節」、「女兒節」、「屈原日」、「詩人節」等,與中秋、春節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節日。
有關端午節的起源,自古有「辟邪」、「祭龍」、「紀念屈原」、「紀念勾踐操演水師」、「紀念伍子胥或曹娥」等說法。據考證,夏至節令是端午節最初發端的時間依據,最早起源於先秦時代。漢魏時期,端午節脫離節令的束縛,變成一個獨立的節日。東漢《風俗通義》中就有農曆五月五日人們防疾、除疫的記載。六朝之後,端午才真正成為我國民俗的傳統大節。
五月初五,夏天在望,水氣瀰漫,許多地方習俗多與水有關,若以現代科學眼光來看,端午習俗來源之一,主要是因為春夏相交之際,南方水氣氤氳,疫疾容易流傳,為了防毒避疫,古代人們相信以蘭湯洗浴、掛艾草菖蒲、喝雄黃酒,或用雄黃酒潑灑庭院等作法,可預防疾病傳染,這些習俗都與人們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有關。亦即古代端午節習俗的核心精神,其實是尋求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。就此而言,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,其實有著夏日衛生保健的現代科學精神。
自漢朝以來,各地端午紀念著不盡相同的歷史人物,這些紀念都是以先賢為投射對象,皆有地方傳說作為依據。這些傳說與依據,在在傳達著國人對於人格精神的重視,譬如強調屈原的捨身取義,曹娥的孝悌,伍子胥的忠誠。在歷史發展過程中,國人最終將端午與屈原做了連結,屈原自此成為民族先賢,成為端午節被祭祀的愛國人物。屈原的人格特質就在於他憂國憂民的情懷、忠誠的品德與人格的純美。正因為受到民族先賢文化傳說和見賢思齊的影響,中華民族才能多難興邦、屹立不搖。
然而,端午節不僅僅是吃粽子、看龍舟而已,它有豐富的文化內涵,承載著人們的諸多感念與願望。端午節已被列為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」名錄當中,而保護和傳承節日文化的方法,是要給予傳統節日注入新的內涵與活力,使之更合乎文化發展的時代精神。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,過節就是一種集體傳承民族文化的儀典,保護傳統節日不僅僅是恢復幾項傳統活動,更重要的是保存傳統節日的「文化記憶」,不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疏離,傳統節日才會歷久不衰,薪火相傳。
每年端午節,輔導會所屬機構都會舉辦包愛心粽、老歌欣賞、慰問住院榮民等多樣化的慶祝活動,董翔龍主任委員為表達關懷之意,親自前往榮家向榮民賀節,並訪視單身外住年長榮民及遺眷,提醒大家注意夏令衛生和保健,希望透過溫馨訪視,讓榮民眷歡度平安喜樂的端午佳節。
兩千多年過去了,粽子依然飄香,龍舟依舊勇渡,欣逢端午佳節,我們應當用心體驗傳統文化的意涵和情感,對大自然表示感恩與敬畏,學習先賢所表現的人格與特質,這才是真正的「端午精神」。
(點閱次數:803)